為何只有人類發展出了如此高的智能?我們離掌握人腦的工作原理還有多遠?我們如何逼近人類大腦與人工智能的極限?....近日,位于上海浦東世紀公園邊的上海圖書館東館竣工開放,由天橋腦科學研究院(TCCI)聯合上圖東館共同打造的主題科普展廳“追問大腦”也同時開幕,儼然已經成為上海新的網紅打卡地。
“追問大腦”展廳
展廳圍繞“認識大腦、修復大腦、發展大腦”三個主題,通過一系列問題深入淺出地介紹腦科學知識。這些問題既包含對日常生活的追問,如“眼見一定為實嗎?”,“我們為什么需要睡眠?”,“閱讀會對大腦帶來哪些影響”,也包含對前沿科學的求索,如“死亡的大腦可以復活嗎?”,“記憶可以被改寫嗎?”,“我們可以擴展自己的大腦嗎?“
展廳展覽以時間軸的方式,展示了16世紀以來腦科學領域的開拓性成就,帶領讀者了解腦科學的前世今生,體驗互動新成果,還可以了解到全球最大私人腦科學研究機構之一的天橋腦科學研究院(TCCI)國際國內的最新研究成果,如超聲波腦機接口、繪制小鼠大腦,解讀水母心思,還可以參加互動體驗,帶領讀者們感受腦科學的神奇。
文章來源:天橋腦科學研究院,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在線聯系刪除!
廈蓉高速古田服務區2018年10月1日對外開放一座紅色文化展示館,這是全國第一個建在高速服務區的“紅路展廳”。在高速路上的“紅路展廳”,設立初衷系為很多司乘經過,一是打造休閑旅游給司乘革命空間,二是更好宣傳閩西革命歷史。
11月18日,高新區板塘街道新農村農耕文化展覽館開館,長郡湘潭實驗學校工農分校學生走進農耕文化展覽館,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參觀農耕器具,了解農業生產過程。
陳列展覽是博物館的中心工作,是文物藏品保護與研究成果的體現,是實現博物館文化價值和核心功能的基本方式,也是博物館直接服務民眾的重要手段。近日,《嫩江文明的述說——齊齊哈爾歷史文物陳列》是齊齊哈爾市博物館的永久性陳列。展覽按照時間脈絡,從齊齊哈爾的舊石器時代、新時器時代、青銅時代、早期鐵器時代,到唐、遼、金、元、明、清,至近代,直到新中國建立,上下涵蓋2萬余年齊齊哈爾歷史文化精萃,在近萬件館藏文物中,精選出1200多件文物展品為物質基礎,充分展示出齊齊哈爾歷史文化中典型文物所蘊含的豐富的文化信息。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5G的不斷普及,國內許多博物館不會因為疫情而在2020年暫停對外開放,“云游博物館”已經成為博物館行業的一股浪潮,并成為一種發展趨勢 最近株洲博物館網上展廳上線了。游客無需離開家,登錄“株洲博物館”微信官方賬號或官網,即可“身臨其境”參觀株洲博物館。
為持續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增強領導干部廉潔自律意識,筑牢拒腐防變思想防線,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參加廣東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網上展廳,展廳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主題,突出政治導向,展示地域特色,分四個大板塊,聚焦全面從嚴治黨,剖析違紀違法典型案例,展示正風肅紀反腐成效,警示廣大干部職工警鐘長鳴。
中國氣象局廉潔文化主題展網上展廳確實以其獨特的視角、豐富的內容和創新的傳播方式,為宣傳氣象廉潔文化搭建了一個重要的平臺。通過這個展廳,觀眾可以深入了解氣象廉潔文化的內涵與價值,進一步感受氣象人的廉潔風采和他們在推動廉潔文化建設方面所做的努力。
本館展陳設計以內容文本為核心,力求通過陳列布展手法的貼切主題,為博物館打造一件獨特的具有地域文化代表性的“空間文物”, 優勝于同級地區博物館,且成為省、國家的典范。以“修水”之“水”為元素貫穿展覽始終。提煉"山、文.物”的地域特色標志,運用于空間形式。格調體現溫和儒雅的修水性格,以大氣、簡潔、純凈體現修水風度。整個展覽以情(地域文化)、景(修水風貌)、物(文物場景)完美結合,彰顯決泱大縣悠久文脈。
意識展示廳是指一種用于展示人類意識的場所,通常用于科學、文化和藝術展覽等領域,不同的意識展廳有著不同的意義,5月1日,湘西州首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展示廳揭牌儀式在龍山縣茨巖塘鎮舉行。
10月16日上午,江蘇有線數智廣電融創展示廳正式開館,為了更好地順應新趨勢、新要求、新發展,充分展現江蘇有線數智全業發展歷程和最新成果,“數智廣電融創展示廳”在公司“廣電智慧生活館”原址全面升級,著力打造江蘇有線對外行業形象宣傳的新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