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太倉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展廳首次亮相,科普垃圾分類知識,演示建筑垃圾收集,運輸與資源化處理,展示各類建筑垃圾合理處置利用的實例,鼓勵市民群眾將綠色環保生活理念貫徹到日常行動中。
太倉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展廳
結合太倉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建設情況,太倉市城管局探索實施“資源循環”“與垃圾同行”科普活動,讓市民群眾重新認識垃圾,開展一段建筑垃圾從源頭分類到末端處置的探索旅程,實現“可循環”“可再生”的未來發展導向,通過主題科普活動、科普展、科普宣傳片拍攝等形式,大力推行垃圾分類制度,引導市民群眾養成愛護環境、物盡其用的文明生活方式,促進源頭減量和資源回收。
從“生態立縣”的振臂一呼,到國家公園的探索先行;從“一江清水出開化”的使命擔當,到百里金溪畫廊的“兩山”實踐;從關停200多家污染企業的“壯士斷腕”,到近千家民宿拔地而起的“風起云涌”,如今,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的錢江源頭“大花園”風景正好。
在校園中拓展科普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學生來說至關重要,近日,為貫徹節水優先方針,加強水資源節約保護,提高全民節水意識,長武縣水利局在縣實驗小學院內落地建成咸陽市首個節水教育展廳。
8月29日,銅陵市烈士紀念館VR虛擬展廳正式上線,這是在省內同類展館中率先建成的VR虛擬展廳,市民通過“銅陵市烈士紀念館網絡展館”二維碼掃碼即可進行參觀。銅陵市烈士紀念館為改變傳統的參館模式,今年調研了解其他先進展館的做法,建成了VR虛擬展廳,實現了互聯網虛擬展廳新參觀模式。
地球奧秘展廳擬以巖石、礦物、古生物化石標本為主,輔以模型、景箱、多媒體、景觀圖片、數字影視等輔助展品,重點展示地球的圈層結構、地殼運動、內外動力地質作用以及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的物質和能量循環等內容。主要取材大眾感興趣且易接受的地學基礎知識,適當引入當今科學“上天入地”所取得的新成果、新認識,讓人認識地球,了解地球,從而更好地保護地球。
為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非遺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近日,鏡湖區非物質文化展示廳舉行開館儀式。
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是中國科協為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科普工作的積極性,發揮社會科普資源的作用,面向公眾開展科普教育活動,積極推進科普工作的社會化、群眾化、經常化,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提高公眾科學文化素質服務而設置的。近日,中國科協公布了《2021-2025年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認定名單》,駐陜央企中煤地質總局煤航集團大數據中心展廳被認定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隨著疫情有效控制,國內很多博物館、陳列館、美術館等展覽性質的場所,在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措施,相繼恢復開放!比如大連自然博物館于今日有序開放各個展廳!信息來源大連自然博物館官網!公告如下:
廉潔廉政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傳承至今。5月10日上午,位于浙江省金華市永康芝英鎮澹泉公祠的廉風傳承館正式開館。
7月1日,由中國青年報社與共青團河南省委共同推出的“紅旗渠精神”云展廳上線,在“Web3D引擎+AI智能交互”技術支持下,數字講解員青雨首次亮相,全程帶你解鎖“數字沙盤”等元宇宙新技術,直觀感受老一輩建設者“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英雄氣概,體驗震撼人心的現代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