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落實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重慶自然博物館將自3月18日起恢復對外開放。
重慶自然博物館開放時間為9:00至17:00(16:00停止入館),周一閉館(逢法定節假日照常開放)。
目前,三層環境廳暫不開放,其余常設展廳及文創銷售區正常開放,特展廳免費開放,游客中心暫停使用,餐廳、咖啡廳暫不對外營業。
同時,暫停定時定點的人工講解,推薦使用微信語音講解,暫不舉辦線下講座、培訓、研學活動,館內空調及新風系統暫停使用,電梯、電扶梯以及展廳中的按鍵式設備暫停使用。
重慶自然博物館
重慶自然博物館恢復對外開放后將采取實名制網上預約、分時接待、錯時分批入館等舉措,減少展館內人流密度。
開放初期每日人流量不超2000人,按上下午各1000人嚴格限量。僅接受散客(個人)預約,不對團隊開放。
同時,實行單循環參觀線路管理。先參觀一層4個展廳(特展廳、貝林廳、重慶廳、恐龍廳),再參觀二層2個展廳(地球廳、進化廳),參觀完畢后從二層步梯返回至一層中央大廳,并從出口離館。嚴格各展廳進出口管理,避免逆行。
觀眾入館時須進行安檢和體溫自動檢測。凡有發熱(體溫超過37.3°)、咳嗽、胸悶、呼吸困難、乏力等可疑癥狀者禁止入館。體溫檢測異常者須立即就醫,或在工作人員引導下到臨時隔離點配合接受防疫檢查。
觀眾入館安檢時請出示“預約信息”“惠游碼”及有效身份證原件核驗。
文章來源網絡,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在線聯系刪除!
科技成果展廳是用來記載發展之路、科研進展之要事,展現科研人員砥礪前行、不斷創新、用科技惠民的成就。2月15日,寧夏科技廳舉辦寧夏東西部科技合作成果展示中心啟用儀式。
博物館是一個地方地域性文化的集中空間,承擔著人類文化的記憶,是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文化底蘊和品位的代表,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騰沖博物館是一個不可忽略的代表著當地歷史文化的所在。
日前,“山西省國防科技工業軍工文化教育基地”授牌儀式在首鋼長治鋼鐵公司廠史展覽館舉行。
羅湖美術館是羅湖區重要的公共文化機構,前身為“羅湖創意文化廣場”,建成于2007年,2017年2月,美術館正式作為政府公益性場館免費向市民開放。場館分為展館和戶外廣場兩部分,占地面積8698㎡,建筑面積3848㎡。現有符合國際標準的展覽廳6個,學術報告廳1個。主要開展各類展覽、公共教育、藝術收藏和學術研究等活動。常設品牌活動有深圳國際水彩畫雙年展、深圳國際攝影周、“雙城墨韻”書法聯展、“美的熏陶”系列公教活動等。
“5G之城”貴州移動數字展廳已于日前正式開館。該展廳位于觀山湖區貴州移動指揮調度中心內,面積約600平方米,涵蓋序廳、移動通信史、5G之城解析、行業應用及互動體驗、5G之城展望五大分區,整體方案設計立足現有行業應用業務及產品、引入行業熱點領域的新技術、新應用,以統一智能控制管理系統平臺支撐、管理和控制,通過多媒體展示、模擬場景展示、實物展示等手段,以生活情景帶入模式演繹“5G之城”。
近日,黃石海事局精心打造的網上VR文化館正式開通,黃石海事文化發展足跡從線下展館延伸到線上云端,黃石航運文化歷史的畫面、黃石海事局發展的脈動、黃石海事黨建品牌文化的鳴響在電與網中交織,往常以“觀、看、學”為主的參觀模式,正升級成為兼具“聽、玩、享”的潤心體驗。
檔案把往復不斷的現象真實地記錄下來,使瞬間變成永恒,成為人們進行反復觀察和研究歷史現象、準確尋找事物發展規律的可靠依據。檔案館是集中保管黨和國家重要檔案的基地,是社會各方面利用檔案信息資源的中心,檔案館工作是我國檔案事業的主體。
隨著多媒體制作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消防安全展廳交互體驗設計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以科技服務消防安全,始終保持電子技術的先進性,日前,蘇州市首家智慧消防展廳落戶巴城中創軟件園,通過實物、圖畫、體驗等方式,助力全民提升消防技能和消防意識。該展廳還設置了消防知識科普區,細分為火災知識科普、VR體驗、滅火體驗區、搶答區、測評區等板塊,寓教于樂,充滿趣味性和互動性。
隨著疫情的有效控制,國內各地根據當地疫情情況陸續恢復開放博物館,近日,備受矚目的漳州市博物館新館8月19日面向社會免費開放部分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