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展館】上海通志展示館
上海通志館是全國最早的方志館之一,成立于1996年,是隸屬于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的公益一類事業單位。主要職能包括地情資料收藏、地情成果展示、地情理論研究、地情普及交流、編輯出版《上海灘》雜志等。
上海通志展示館作為上海圖書館東館的重要組成部分,2022年將與上圖東館整體一起開館,其中95%以上空間都將對公眾開放。該館位于上圖東館四樓西北區,建筑面積約5000平方米,特色館藏包括全國省市縣三級志書、年鑒和各類長三角地區地情資料。
上海通志館動遷安置場館設計圖
為打造專業圖書館、專業展示館、開發利用館、學習教育館、人才培養館“五館合一”的新型通志館,上海通志展示館對應劃分了地情閱覽室、地情展示廳、地情體驗廳、多功能廳、研討室等五大功能區域。
1、地情閱覽室提供紙質和數字化地情文獻的查閱服務,通過“互聯網+”、智慧閱讀系統及智能機器人等技術,豐富和便利地情文獻的檢索、閱讀與獲取,從而建設一個“數字地情中心”;同時配合書架上的特色主題文獻,以書刊為主要“展品”,輔以多媒體展項,打造“上海地情文獻展”。這一區域還設有口述訪談室,收集口述地情資料,延續城市記憶。
2、地情展示廳將構建新型上海地情文化展示載體,基于多媒體可移動展示設備平臺,搭載不同類型、主題、內容展覽,以及配套講座活動等,吸引觀眾常來常往、常看常新。
3、地情體驗廳通過現代化傳播手段,打造面向青少年學生的史志地情文化“第二課堂”與“創客空間”,配有地情虛擬游覽設備,足不出館即可縱覽上海城市地標。
4、多功能廳通過拼接舞臺、活動看臺等可移動、折疊的基礎設施,結合相關設備,滿足方志編纂培訓、動態地情講座、方志文化論壇及展覽延伸、影音放映、小型演出等多重功能需求。
5、研討室則面向專業團體實行預約式開放,促進專業研究與人才培養。
即將開放的上海通志展示館以“上海地情中心”為建設目標,希望全世界能從這里了解上海、熱愛上海;編寫“上海地情普及系列叢書”的初衷,正是將厚重地方志轉化成耐讀故事,用公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這座偉大城市,兩者一脈相承。
文章來源網絡,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在線聯系刪除!
由白宮歷史協會創辦的“人民之家:白宮體驗”是一座位于華盛頓特區、距離白宮僅一個街區的全新前沿教育體驗館。該教育博物館于2024年9月23日正式開放,旨在講述行政官邸的歷史、其居民的故事以及那些為白宮職能奉獻一生的人們的經歷。這座占地33,000平方英尺的三層建筑坐落于賓夕法尼亞大道西北1700號,內設多個展覽和展區,生動地展示了白宮及其傳奇般的歷史。
隨著疫情有效控制,國內很多博物館、陳列館、美術館等展覽性質的場所,在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措施,相繼恢復開放!比如大連自然博物館于今日有序開放各個展廳!信息來源大連自然博物館官網!公告如下:
VR技術是最近比較熱門的多媒體科技技術,但是很多人對它的了解僅僅是在娛樂方面,vr在游戲中更沉浸式體驗游戲的效果,大大提升體驗感。而VR技術也在展廳、展館領域慢慢的廣泛應用,VR+展廳作為展廳的新式技術,給展廳的開發帶來新的體驗,讓展廳多了一種展示互動可能。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動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移風易俗規范,作為全省婚俗改革實驗區,云城區婚俗文化展示廳是云浮市首個“石都文化”主題婚姻文化展示廳。
2023年,是上海院建院七十周年,企業展廳暨院史陳列館的籌備工作開啟。回望七十年發展歷程,上海院肩負著促進時代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使命,奉獻了一批批精致的建筑作品,見證了城市走向現代化,記錄了一大批上海院人披荊斬棘、主動求索的奮斗歷程。
隨著全球水資源日益緊缺,節水教育示范基地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這類基地不僅為公眾提供了一個直觀了解水資源珍貴性的平臺,更是培養公眾水資源保護意識的關鍵舉措。在第三十二屆“世界水日”、第三十七屆“中國水周”即將到來之際,湛江市首個節水教育示范基地于17日正式揭牌亮相。
黨建引領,勇闖藍海。在大數據時代,黨的建設工作也要順應潮流、大膽創新,才能從理念更新和技術變革中獲取動力、永葆活力。近期,揚州移動“5G智慧黨建展覽中心”被揚州市委組織部正式授牌“揚州市干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基地”,成為本地首家通信行業獲此殊榮的自建教學基地。
在這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季節里,小編找了10個最具代表女性的主題展館:包含衣食住行,歷史文化藝術,著名人物,值得一看的是還有一個孕期博物館,講述了女性的身體,猶如一座建筑,包容、接納,堅強地承載著萬千變化,并給予溫柔庇護。這些展館共同展現了女性的光輝和美麗。讓我們來細細品味吧!
7月3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重點部署了兩方面內容:穩就業和促消費。關于促消費中的一點密切關注,運用大數據等技術,促進定制消費、智能消費等發展,鼓勵傳統商場、老舊廠區等改造為多功能新型消費載體,各地可結合實際改造提升商業步行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