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東鄒城:建設非遺展示基地彰顯文化生態新貌
進入暑期,山東省鄒城市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齊魯(鄒城)展示基地(簡稱“國家非遺鄒城展示基地”)迎來絡繹不絕的參觀人群。
2021年4月,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同意在鄒城設立國家非遺鄒城展示基地。同年12月,國家非遺鄒城展示基地正式落戶鄒城,是山東省唯一的縣級國家非遺展示基地。今年6月26日,“風近鄒魯.禮樂中華”國家非遺鄒城展示基地精品展館正式開館,分為“天時同風”“地利合樂”“人和情美”“匠心手造”4個篇章。展館依次提煉出“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規矩,成方圓”等優秀傳統文化精華所在,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打造品牌,保護生態
7月22日,國家非遺鄒城展示基地內,鄒城市民吳曉飛正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參觀展覽。“我們當地的孩子,從小就知道家鄉文化底蘊深厚。”吳曉飛說,非遺是傳承地方文化最生動的載體,通過系列非遺展覽展演,能讓鄒城市民更加了解家鄉,也讓市民出游多了一個景點。
對文化生態的保護是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舉,而國家非遺鄒城展示基地的建設,就是鄒城市推動文化生態整體保護的重要舉措。近年來,鄒城市成立以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為主任,相關市級領導為副主任,市直相關部門單位為成員的建設委員會,推動國家非遺鄒城展示基地建設。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指導組建專家委員會,指導國家非遺鄒城展示基地開展“四研四展”活動。
鄒城市利用孟苑孟子大殿西展廳打造總面積5000平方米的展示陣地,作為國家非遺鄒城展示基地辦公區和展覽區。其中,辦公、科研、展示、會議、資料空間1200平方米。同時,鄒城市將“風近鄒魯.禮樂中華”作為國家非遺鄒城展示基地品牌,有機融入母教文化、鄒魯文化、禮樂文化、伏羲文化等鄒城地方特色文化內容,全力打造國家級文化品牌。
鄒城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高勝表示,近兩年,當地依托專業力量,策劃鄒魯文化生態保護區進京展示活動,啟動鄒魯文化生態保護區專題研究項目,在黃河流域、大運河沿線非遺精品展覽周活動期間,舉辦鄒城非遺展覽展示及學術研討等系列活動。鄒城市還踐行“研字當頭、以研帶展、以展促研”工作模式,以“四研四展”為工作特色,每年列支專項研究展示經費,在特定時間節點、特定文化空間舉辦文化交流展示活動,實現鄒城非遺立體化保護傳承。
聚焦特色,明確定位
2020年9月,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山東濟南舉辦。經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推薦,“鄒魯禮樂”作為唯一受邀的市級非遺項目,精彩亮相博覽會,成為此次展會期間的網紅打卡項目,實現了鄒城項目參展國家級非遺展會零的突破。
2021年5月,為貫徹落實中央及北京關于推進北京中軸線文化保護利用工作的指示精神,經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推薦,“鄒魯禮樂”“嶧陽孤桐古琴”等非遺項目在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開展非遺展演活動,得到與會專家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為進一步確定“風近鄒魯.禮樂中華”基地品牌定位,2021年5月,鄒城市在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舉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齊魯(鄒城)展示基地”規劃與品牌定位學術研討會,奠定鄒魯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爭創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基礎,確定了將“風近鄒魯.禮樂中華”定位為基地文化品牌。
此外,鄒城市還跨區域承辦“河和之契”黃河流域、大運河沿線非遺交流弘揚傳播品牌系列活動,持續擴大文化影響力。2021年12月,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指導,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泰安市人民政府主辦的“河和之契:2021黃河流域、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展示周”在山東泰安開幕。國家非遺鄒城展示基地作為承辦單位和支持單位,以“風近鄒魯.禮樂中華”主題展,亮相“流動的文化——山東省大運河沿線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特裝展區。
廣泛參與,各方共建
近年來,鄒城市立足傳統文化資源優勢,堅定文化自信,擔當文化使命,在守正創新中打開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新局面。當地投資近7億元,建設總面積8.7萬平方米的孟子研究院;投資20億元建設保利工業文化創意產業園,實施鐵合金廠工業遺存保護性開發;連續16年舉辦母親文化節,持續舉辦世界儒學大會青年博士論壇、國際中學生儒學辯論大會、鄒魯文化城市座談會、“中華家道”研討會等活動,組織“平派鼓吹樂”“鄒魯禮樂”等非遺項目開展對外文化交流20余次。
鄒城市副市長布方鋒介紹,未來,鄒城市將積極推薦當地優秀青年文化人才赴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等上級單位學習鍛煉,舉辦鄒城非遺保護管理隊伍研修培訓班,有效提升其業務水平,培育壯大研究者、傳承者和傳播者隊伍,著力構建“人才流動起來、思想活躍起來、非遺蓬勃起來”的工作格局。同時,鄒城市計劃深入挖掘非遺項目特色亮點,包裝形成拳頭產品,打造對外展示傳播品牌,全面帶動非遺傳播內生動力。擬在北京舉辦“風近鄒魯.禮樂中華”——鄒魯文化生態保護區精品展系列活動,打造“風近鄒魯.禮樂中華”品牌。
陣地建設,是國家非遺鄒城展示基地的重要特色。鄒城市提出,今后要廣泛吸納高校、科研機構作為駐基地代表單位,建立非遺實習實踐基地,聯合培養非遺展覽展示研究人才,積極承接國內大型學術交流活動。結合文旅資源和節會活動,探索設立分基地,拓展黃河流域、大運河沿線展覽展示陣地。鄒城市還計劃充分發揮國家非遺鄒城展示基地作用,市政府每年列支開放補助資金,保障國家非遺鄒城展示基地精品展館定期面向社會免費開放。
延伸閱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齊魯(鄒城)展示基地展館開館》
文章來源網絡,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在線聯系刪除!
濰坊市博物館始建于1962年,是集大型展覽、文博研究、文物保護、文創研發、宣傳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9月11日,濰坊市博物館二樓書畫展廳改造工程建成完工后正式對外開放。市博物館特意在二樓展廳打造了《濰坊市博物館藏全國篆刻藝術展》。
5月11日,位于中國能建棗菏高速交能融合示范項目“金鄉智慧服務區的中國能建交能融合展廳”,正式開放。
云展廳是疫情期間比較熱門的詞,畢竟很多博物館、陳列館等都不能去參觀瀏覽,今年的廣交會都是線上舉辦,那么云展廳就是企業線下的實體展廳,通過一系列的手段和技術搬到網上一種形式,5月25日,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青島餑餑榼子博物館云展廳正式上線,因疫情關閉的博物館通過云端展覽的新面貌向公眾開放,采用這種方式,讓更多想參觀青島餑餑榼子博物館有了更多方式。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不僅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次思想革命,更是近代中國繼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啟蒙之后的又一次偉大的思想啟蒙運動。這一運動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的社會面貌,更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近日,由昆山工研院打造的掌上“元宇宙+科創”展廳亮相,該展廳以科技創新為主題,將三維、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于展覽展示,為參觀者帶來全新感官體驗。
十一長假期間,位于蘭州新區的甘肅省經濟社會發展展覽館正式開館運營。同時,甘肅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主題展覽在此舉行。據了解,甘肅省經濟社會發展展覽館位于蘭州新區經九路以西、緯五路以南,南側和西側均臨城市規劃支路。項目主體結構類型為鋼框架結構,地下1層,地上3層,建筑總高度23.4米,總建筑面積20818平方米。
2019年,迎來新中國成立70周年,同時云南盤龍區的改革發展征程中,卻是極不平凡的70年。即日起,“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云南盤龍區網上展廳正式上線。網上展廳通過文字、圖片、視頻多種形式全角度展現盤龍區發展變革。
根據當前疫情防控形勢,為進一步做好省檔案館疫情防控工作,經研究,我館新館展廳擬于2021年8月2日起暫停對公眾開放,恢復開放時間根據疫情防控情況另行通知。
近日,航城街道調研組前往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百馬鄉、都安瑤族自治縣隆福鄉開展扶貧協作調研活動。同時,還帶上了書包、文具、零食等慰問品和慰問金,深入貧困戶家中,為他們送去溫暖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