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展廳是利用互聯網、移動終端等技術及多媒體手段,對展廳內環境、內容和服務等進行全方位的展示。近日,濟南市水文中心打造的泉城水文數字化展廳已經順利完成水利部國家水情教育基地線上復核,在元旦前夕,已做好準備跟廣大市民見面。
展廳緊扣“泉城水文”和“數字化”兩大核心建設理念,圍繞濟南水文特色這一布展主題,運用MR、三維圖像、AI語音、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將水文歷史、水文作用和水文成果進行多樣式、立體化、全方位的展示互動,全面打造智慧水文展示新平臺,水文宣傳新窗口,水文科普教育新基地。
泉城水文數字化展廳由人水相依、水文科普、水文服務、沿革成就、未來水文、尾廳六大主題展陳空間構成,運用折屏、曲面屏、全息投影、全息風扇等裸眼3D展示技術,多角度、多層次展示泉城水文特色。展廳圍繞科普教育展開,詳細介紹了水文常識、工作內容方式等,同時也加強了濟南水文歷史沿革、機構職能業務的宣講,內容充實,干貨滿滿,并采用云展播、視頻點播等多種方式。其中4臺云屏布設在第四展廳水文中心的發展歷程中,用于展示濟南水文中心的發展歷程和大事紀,提高參觀的受眾度、記憶度。
整個展廳采用低碳環保材料,結合智能光控打造會呼吸的空間,提升參觀者的感官效果。展陳形式與風格設計針對泉城水文事業特色,凸顯地域特色,多處添加泉、水等元素,信息化技術應用與特色互動,保證每項展示內容匠心別致。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黨廣泛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參觀紅色基地,重溫紅色記憶,是這次參觀紅色教育展廳的目的。枝江市紅色教育展廳于2018年開始籌建,經過兩年多時間的規劃設計和建設,日前已建成完工。近期,湖北省枝江市興建的公益項目——紅色教育展廳投入使用。根據規劃,枝江要將紅色教育展廳打造成該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共黨史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黨員黨性教育基地、干部教育培訓基地。
天津建筑工法展覽館屬于科技類展館,擁有科普主題展廳面積2200平方米,年開放天數314天,展館面積2200平米,展臺90座、全景模型50座、實物展品356件。現在共收集歷史照片和典型建筑照片600幅,整理各類工法資料百項, 展覽館共設置古建筑營造園林和洋樓建筑,工業與民用建筑、地下建筑和橋梁工程四個展廳,涵蓋了古建筑、園林小品、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業建筑、地下建筑、大型橋梁等各種結構體系的施工工法。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孕育了中華文明,是我們的母親河,針對黃河,近日,德州黃河河務局籌建以“黃河文化為主題的文化展廳”在9月17日在齊河正式揭牌,該局的展廳也成為齊河新的文化地標。像以“黃河”主題這種類型的文化展廳,對于普及黃河流域的文化知識有著很重要的意義,人不能忘本,要追溯其源頭,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
自然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是收藏、制作和陳列天文、地質、植物、動物、古生物和人類等方面具有歷史意義的標本,供科學研究和文化教育的機構。12月28日,具備新疆生態學、地理學、生物學多門類的新疆自然博物館正式開館,這標志著新疆自然科學領域一所嶄新的科普場館正式向公眾全面開放。
2021年10月10日,云南省首個中國福利彩票綜合體驗廳暨福彩公益驛站亮相運營。省福利彩票發行中心于當日舉行開業儀式。
天文教育是中國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學術包括很多天文愛好者,對天文學知識非常感興趣,然而,由于教學時間、地點和教學經費的限制,依舊無法普及和探索天文學知識,所以網絡的發展,虛擬展廳的出現,讓天文學向這些愛好者隨時隨地普及,近日,上海天文館“虛擬展廳”分為上海天文館公共區域、中華問天、家園、星際穿越、宇宙、征程、好奇星球、航向火星、羲和太陽塔、望舒天文臺共十大展區。
6月10日是我國第18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汕頭工業博物館開館儀式舉行。據悉,該館每周一閉館,周二到周日全天免費對外開放參觀。
4月23日,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云上科普沉浸式交互體驗展在杭州圖書館開幕。該展覽以探索自然韻律為主題,旨在通過全新的方式,為讀者帶來全方位的科普體驗。
海洋不僅是見證大自然力量的地方,更是了解人類自身力量的最佳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