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金融史料館是一座具有紅色歷史、紅色記憶和綠色文化的金融博物館,在一定程度上為當地豐富的紅色金融文化增添了色彩,對傳承和發揚革命精神、愛國主義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9月28日,東北紅色金融史料館在沈陽正式開館。開館當天還舉辦了中國人民銀行黨校紅色金融現場教學基地揭牌儀式。
東北紅色金融史料館位于原志城銀行營業樓舊址(沈陽市和平區中華路118號,現中國工商銀行南站支行)。作為沈陽市文物保護單位,這里曾是中共地下黨員、東北紅色銀行家鞏天民等人從事地下革命活動的情報站。三方機構主動挖掘紅色與金融相結合的寶貴資源,擔當傳承紅色基因使命,積極推動紅色文化開發利用方式與時俱進。
東北紅色金融史料館
東北紅色金融史料館分為人民銀行沈陽分行展廳、志城銀行史展廳、沈陽造幣有限公司展廳以及中國工商銀行遼寧分行展廳。其中,人民銀行展廳包括中共奉天支部銀行黨小組、沈陽志城銀行、東北銀行、關東銀行、志愿軍隨軍銀行、雷鋒存折故事和新時期以來人民銀行沈陽分行的突出成就,集中展現遼寧百年紅色金融獨特歷史印記。
中國人民銀行展館
1、工商銀行展廳以遼寧工行發展的四個階段為時間軸,以每個階段支持和服務遼寧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主要內容,展現了遼寧工行金融報國的使命擔當和砥礪奮進的發展歷程。
2、沈陽造幣公司展廳以東北地區紅色印制的傳承與發展為主題,通過行遠自邇、砥礪前行、行穩致遠三個專題概述了東北地區紅色印制的起源與發展,凸顯出沈陽造幣有限公司在紅色印制歷程中的重要作用。
3、志城銀行展廳通過志城銀行簡介、行名、股權、債案處理、情報站等十四個專題的系列展示描繪了一幅志城銀行的紅色發展畫卷。
值得一提的是,東北紅色金融史料館得到了鞏天民后代的慷慨捐贈和極大的幫助。在展廳的一個房間里,工商銀行還復原了鞏天民辦公室,力求逼真地展現鞏天民工作的環境。
今后,三方機構將共同打造“史料館”特色品牌,將東北紅色金融史料館打造成為全行業乃至全社會知史、懂史、愛史的活動基地,將東北紅色金融史料館建設成為集紅色金融史料數據中心、典藏中心、展示中心、研究中心、交流中心和研究人才儲備中心為一體的紅色資源集合體。以“史料館”為依托,大力宣講紅色文化,在新時代,講好紅色故事,守正紅色血脈。
文化體驗館是最直觀的產品展示平臺和文化解讀空間,可以直接體驗當地文化, 近日,嚴州狀元文化體驗館正式開業!這是一個介紹和展陳嚴州古代科舉文化的展廳設計,體驗館將傳統科舉文化與現代動畫風格相融合,旨在讓游客以參觀和體驗的形式感受先賢精神!
浙江在線-寧波頻道9月26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應磊)日?前,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綜合材料繪畫作品展在寧波美術館拉開帷幕。這個展覽還同步上線了數字展廳。數字展廳開設了多個專區,滿足了不同群體的藝術需求:作品展示專區、360°VR全景展廳專區帶領觀眾線上欣賞美展作品,跨時空浸入體驗美展氛圍。
6月2日,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和西安市紅色體育博物館聯合籌備的北京體育歷史文化展覽館在北京前門大街大江胡同揭幕開館。1000多幅珍貴的歷史照片,100多件革命文物……3000余平方米的展廳延伸出800多米的展線,向大眾展示著中國體育文化的魅力。同時,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授予北京體育歷史文化展覽館紅色文化教育基地。
建設項目上的智慧工地展廳,采用了先進的數字化、信息化、工藝化管控技術,以提高施工質量和效率。近日,梁平區都梁大劇院建設項目智慧展廳正式投用。
一個好的展廳應留給觀眾清晰、強烈的印象,簡潔、明快是吸引觀眾的最好辦法。展廳設計一定要有突出的亮點,通過造型、燈光等手段突出重點展示內容。此外,和展會設計不同,展廳設計由于時間較長且相對固定,所以要注重材料的選擇。
從聆聽航空發展史到近距離參觀各式各樣的模擬飛行器,從辦理值機到親手操縱航空模擬機,再到現場感受飛機起降,中小學生在鄭州機場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探索航空魅力。近日,河南民航文旅有限公司在鄭州機場空港巴士站舉行航空科普研學基地授牌運行儀式,標志著河南首個航空科普研學基地正式啟航。
安全教育是一個大的教育方面,建立具有系統化安全教育模式的多媒體安全教育展廳展館是當今每個城市發展不可或缺的。深圳市安全教育基地又名深圳市現代安全實景模擬教育基地,昨日,從深圳市應急管理局獲悉,根據疫情防控規定,深圳市安全教育基地已暫停預約參觀服務,市民特別是企業員工想要學習安全知識,可以線上 " 云游館 " 學安全知識。
建筑行業由于行業的特殊性,一旦發生安全事故,對工程本身、施工單位、施工隊伍、工人家屬等都會造成巨大的傷害和損失,安全生產教育展示廳的應用,通過模擬現場施工環境,使安全防護培訓更具針對性,告別了傳統的“紙上談兵”的說教教育模式,而是模擬安全事故教育模式,讓施工人員親身體驗,增強全員安全意識。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安全生產工作重要論述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精神,經過半年時間的精心準備,金山區交通建設工程安全生產教育展示廳已建成并對外開放。
2020年為防控疫情,各地公共文化場館陸續停止開放,在國家相關文化部門的倡議下,各地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因地制宜,運用新媒體和虛擬現實技術將展覽呈現在云端,向社會公眾提供安全便捷的線上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