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項目上的智慧工地展廳,采用了先進的數字化、信息化、工藝化管控技術,以提高施工質量和效率。近日,梁平區都梁大劇院建設項目智慧展廳正式投用。
工作人員在查看智慧工地管理平臺
都梁大劇院建設項目智慧展廳分為兩個部分,包括智慧工地管理平臺、都梁大劇院模型沙盤。智慧工地管理平臺整合了AR全景監控、塔吊智能系統全程監測、人臉識別系統以及BIM模型技術等多項應用程序。在智慧展廳內就可以實時觀看都梁大劇院建設項目全景建設情況,了解施工現場塔吊運作情況,并在違章操作時發出警示,自動終止機械設備運行。
該平臺還運用BIM模型技術,通過數字信息仿真模擬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實信息建立的三維建筑模型,可以實現砌體、鋼筋模板、安裝等工程的可視化交底,使施工管理人員及操作工人能更加直觀地掌握正確的施工工藝流程,提前了解施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質量問題,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現場決策能力和管理效率。
智慧展廳的投用,將大數據、智能化、物聯網等集成應用于施工現場,‘看’得見違章、‘聽’得見噪音、‘嗅’得到隱患,構建起建設主管部門、企業、工程項目部三級聯動的‘智慧工地’管理體系,助力項目建設提質增效。
文章來源:重慶日報,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在線聯系刪除!
日前,浙江省首個全景記錄浙江鐵路黨史的展廳正式開館。該館由浙江省發改委、浙江交通集團聯合舉辦,浙江杭溫鐵路公司、湖杭鐵路公司共同承辦,建設初衷在于激發鐵路建設者昂揚進取、砥礪前行的精神動力,凝聚鐵路項目建設合力。展廳以時間為軸,以浙江鐵路黨史為線索,通過10余組視頻、40多件歷史文物、800余張珍貴歷史照片,全景展現浙江鐵路在黨的百年偉大征程中劈波斬浪、砥礪奮進鑄就的偉大基業。
記者昨天從于山風景名勝公園管理處獲悉,戚公祠景區修繕基本結束,進入展陳恢復階段,力爭國慶節前完成全部布展,正式對公眾開放。
近日疫情在國內初步得到了控制,各省市也下發了針對聚集性活動的指導文件,指導意見中“采取預約、限流等方式,可舉辦各類必要的會議、會展活動等”,所以各大博物館也開始了線上+線下展廳相結合的方式開放給游客們,疫情的出現加快了博物館數字化進成,尤其那些還沒數字化的博物館等展館,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未來肯定是兩種方式相結合來提高游客不同體驗,目前,數字化技術已經在博物館及展覽館等諸多場所實現,而且效果很好,對于線上這種方式,來看看最近實施比較好的博物館,近日,經過近一年時間的籌備,濱海新區博物館順利完成數字化,虛擬展廳近日正式上線。體驗者用手機即可訪問濱海新區博物館的虛擬展廳進行參觀。
8月30日上午,金山房建集團建設的亭林新社區規劃展示中心啟用儀式在亭林鎮舉行,占地4866平方米的規劃展示中心也將正式對外開放,通過沙盤模型、LED屏幕、巨幅地圖等形式,展示亭林新社區整體的未來發展規劃。
陳列展覽是博物館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向社會大眾展現文物藝術品歷史文化價值的重要手段。作為基本展覽的有效補充,原創性臨時展覽如何在短期內最大限度地吸引觀眾,一直是文博學界的關注熱點。本文將圍繞這一問題,以旅順博物館、青州市博物館共同舉辦的“穿越千年的東方微笑——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展”為策展案例,從展覽前期籌備、展覽內容設計、展覽形式設計、展覽信息宣傳與教育推廣等四個角度,剖析策展方式對觀眾吸引力的影響,以期“拋磚引玉”,為業界同仁提供借鑒參考。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某地區出臺《XX區推動鄉情陳列館建設工作方案》,力爭到2022年全區建成21個以上鄉情陳列館。對于鄉情陳列館的建設,其實是文化展示和保留的一種,充分展示農村面貌大改變、生產大發展、生活大提升的顯著成就,一個又一個鄉情村史陳列館建設起來,也成為了留給后代的寶貴精神財富。
科普展廳是一種宣傳教育平臺,旨在向大眾普及各類科學知識和科學文化素養,建設科普展廳不僅能夠提高公眾的科學文化素養,還能夠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普及,推動社會進步。5月13日,全新的中國散裂中子源科普展廳在第六屆公眾科學日首次面向公眾開放。展廳位于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臺綜合辦公樓二樓,面積約為885平方米,是一個集展示、科普、互動等功能于一體大科學裝置展示平臺。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2月20日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全黨同志要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以昂揚姿態奮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100周年。
玉涵堂即吳一鵬故居,俗稱閣老廳,位于閶門外廣濟路東楊安浜16號,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吳一鵬(1460-1542),明弘治六年(1493年)進士,累官至大學士,出為南京吏部尚書。故居現有房屋可分三路,南向,前臨小河(其西段已填塞),東近通關橋,過橋即山塘街。其正路偏東,第一、二進為樓,第四、五進是與兩廂連通的走馬樓。第三進主廳即"玉涵堂",面闊三間16米,進深六檁14米,扁作梁架,東西兩山墻貼磚細墻裙,青石鼓墩柱礎,軒敞古樸,尚屬明代遺構。除主廳外,均為清代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