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全國防震減災日】防震減災科普館如何設計
建設防震減災科普館,對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的生命安全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傳統的科普館都是展示科普知識、現象和原理,然后通過圖文講解板向觀眾傳達防震減災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這種靜態、單一的展示模式缺乏情調和可操作性。觀眾看著整個展廳,還是覺得災難離自己很遠,沒有形成防震減災的意識。設計防震減災科普館需要考慮多個方面,包括展示內容、展示形式、空間布局等。
首先,科普館需要展示防震減災的基礎知識、政策措施、科技成果和國際合作等,以普及防災減災知識,提高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技能。
其次,科普館可以采用多種展示形式,如實物展示、模型展示、多媒體展示、虛擬現實展示等,以增強展示效果。同時,科普館需要設計合理的空間布局,滿足不同展示需求,例如可以采用沉浸式場景模擬體驗、互動體驗等方式,讓人們更加直觀地感受災害現場,提高防災減災意識。
此外,科普館還需要考慮消防安全、通風照明、互動體驗等方面的細節設計,以保證展示效果和人們的安全。總之,設計防震減災科普館需要綜合考慮多個方面,以達到最佳展示效果和社會效益。
防震減災工作的開展對于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促進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事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非遺展廳是為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設計的,為更好地繼承和發揚非遺文化,推動非遺在社區的保護和傳承,打造氛圍濃厚的非遺特色社區,近日,揚州市區首家社區“非遺展廳”正式對外開放。
因疫情處于閉館中的重慶科技館,線上也能逛!11月20日,重慶日報記者從重慶科技館獲悉,通過重慶科技館官方網站的“720°全景”,或者微信公眾號“云游重科館”欄目,市民在線上同樣可以“云逛展”,科技館還推出了一系列線上趣味科普活動。
意識展示廳是指一種用于展示人類意識的場所,通常用于科學、文化和藝術展覽等領域,不同的意識展廳有著不同的意義,5月1日,湘西州首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展示廳揭牌儀式在龍山縣茨巖塘鎮舉行。
首衡京津冀預制菜展銷體驗中心2月21日在河北高碑店市啟動運營。據介紹,這是國內首家預制菜展示、購銷、體驗中心。
歷史文化展示館是這樣一所回望歷史的場所,能夠促進參觀者體驗到歷史的文化魅力,感受到歷史的進步和對未來的憧憬,給予參觀者歸屬感和認同感。為更好保留煙臺歷史的文脈基因,傳承所城特色民俗文化,2022年1月11日,奇山所歷史文化展示館應運而生。
云展廳是依托成熟、先進的vr虛擬現實技術,將新一代的數字展示與交互技術融入展廳平臺,提升觀賞的體驗感和代入感的同時,也將展示藝術抬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2022年銀行業保險業“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教育宣傳周活動期間,“云展廳”正式向社會公眾發布。“云展廳”是在福建銀保監局指導下創新設立的銀行業保險業金融知識教育在線宣傳的數字化平臺,由福建省銀行業保險業消費者權益保護服務中心承辦管理。
傳承中華名族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弘揚和培育地方特色文化是紀念館文化建設的生命工程,7月3日,瑤海區明光路街道全椒路社區精心打造的“雷鋒文化展覽館”正式對外開放。
近日疫情在國內初步得到了控制,各省市也下發了針對聚集性活動的指導文件,指導意見中“采取預約、限流等方式,可舉辦各類必要的會議、會展活動等”,所以各大博物館也開始了線上+線下展廳相結合的方式開放給游客們,疫情的出現加快了博物館數字化進成,尤其那些還沒數字化的博物館等展館,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未來肯定是兩種方式相結合來提高游客不同體驗,目前,數字化技術已經在博物館及展覽館等諸多場所實現,而且效果很好,對于線上這種方式,來看看最近實施比較好的博物館,近日,經過近一年時間的籌備,濱海新區博物館順利完成數字化,虛擬展廳近日正式上線。體驗者用手機即可訪問濱海新區博物館的虛擬展廳進行參觀。
6月13日,惠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廳揭牌儀式在惠東縣文化館舉行。現場,惠州市文廣旅體局、市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惠東縣委、縣政府、縣人大、縣政協、縣文廣旅體局,各鎮(街道、區)及“非遺”項目共六十多位代表參加揭牌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