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展廳一般是根據某個主題性質的內容來設計的,近日,廊坊市檔案館新館落成及“廊坊印記”展廳開放儀式舉行。“廊坊印跡”展廳位于廊坊市檔案館新館內,占地205平方米。展廳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全面、系統、生動、立體地展示廊坊百年來自強不息、奮斗拼搏的光輝歷程、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
廊坊市檔案館落成及“廊坊印跡”展廳
廊坊印跡”展分四個部分講述廊坊的發展歷程。“京津明珠廊坊溯源”講述了廊坊從晚清到抗日戰爭勝利期間奮勇反抗、抵御外敵的光輝往事;“厚積薄發起步提速”展現了新中國成立后,廊坊在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上積極探索、刻苦實踐的寶貴經驗,大力發展農業、工業,根治海河,為廊坊經濟發展、城市建設打下堅實基礎;“探索發展廊坊巨變”講述了改革開放后,廊坊在經濟發展、民生建設、交通布局、生態文明等方面取得的顯著成就;“突破進取騰飛啟航”展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廊坊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搶抓機遇、開拓創新,實現騰飛跨越,目前已經成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重要城市。
除“廊坊印跡”展廳外,廊坊檔案館還設立為期兩周的廊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短期展館,館內陳列展品近60件,其中包括雕填熗金屏風、紅木圈椅、景泰藍、雕漆作品、雕填熗金頂箱柜、宮毯等具有廊坊特色的藝術展品。
文章來源網絡,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在線聯系刪除!
大學肩負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使命,校史館作為其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之一,是記錄、傳承、展示校園文化建設成果的有力平臺。近日,歷經近一年的改造和布展,近百次的設計打磨,復興路校區鐘樓重煥光華,上海理工大學復興路校區校史館正式開館!
近日,國家大劇院啟動全球首次“8K+5G”直播,又一項“新技術”入駐文博領域,助力文化傳播。如今,AI(人工智能)、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智能體感互動、3D模型、720度觀覽等新技術在文博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9月18日,四川省紀委監委“云”上廉潔展廳在“廉潔四川”網站和微信公眾號正式上線,包括天府家風館在內的首批14個省級廉潔文化基地全景呈現,黨員干部群眾通過手機即可實現線上參觀“打卡”。
博物館是人類文明成果的保護者和宣傳者,是國家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發展博物館文化,有利于保護文化與自然遺產,普及科學文化知識。近日,隨州稅史文化博物館網上展館正式上線。公眾只需關注“隨州稅務”微信公眾號,點擊“隨州稅史”模塊,足不出戶即可在線上參觀隨州稅史文化博物館。
隨著航天技術的快速發展,公眾對航天知識的興趣日益濃厚。數字化航天科普展廳應運而生,旨在通過數字化手段,打破傳統科普模式的局限性,為公眾提供一個全新的、沉浸式的航天知識學習體驗。中國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圓滿完成人類首次月背采樣的壯舉之際,日前,“到了人類從未去過的地方”——數字化航天科普展廳開館儀式在湖南省邵陽市成功舉辦。
我國最早的大型科技館是1988 年9月建成開放的中國科學技術館。此后,基于“學科中心”和“展品制”的科學中心模式的科技館開始在我國出現。科技館作為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科教基礎設施之一,對開展科普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地震科普展廳,通過圖片文字、視頻資料等展示地震發生時人們的生活場景,讓人們了解地震的危害性。3月25日上午,河北省地震局科技展廳開放儀式在河北省地震局機關辦公樓一樓舉行。首批參觀展廳的石家莊市槐北路小學四年級的十余名學生在講解員的引導下進入展廳。通過講解,學生們了解了地震形成的原因、類別和危害,還通過融屏、VR等方式體驗搭建抗震房屋、觀察地球內部構造等。
4月26日,在第22個世界知識產權日到來之際,為了更好地傳播知識產權文化,國家知識產權局更新后的知識產權文化展廳建成開放。
城市建設中大部分的工地項目上各項數據的管理十分復雜和繁重,如果沒有好的管理和科技支持會讓項目進度緩慢和拖延,為了提高效率和進程,加塊對數據的管理,打造智慧工地展廳非常重要,近日,四川大學華西樂城醫院項目智慧展廳近日投入使用,內設智慧工地云端平臺、VR安全體驗區等“黑科技”。該展廳建筑面積310平方米,具備對外展示、智慧管理、沉浸式體驗的綜合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