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廳空間作為一個載體,它可以傳達信息內容,如何傳達信息內容依賴于設計師對信息內容的理解,早期的信息傳達依賴最簡單的媒介,紙質報刊,海報設計等都可以是展廳的媒介。
隨著工業時代的到來,現代設計思想的崛起,媒介方式越趨新穎,人們對信息的傳達展廳手段趨于豐富,受眾更加迫切地需要對外交流,群體貿易往來的方式體現在會展空間,社交互動體現于各類主題展覽空間。
如今數字化時代的展廳空間設計師,更應當立足于時代潮流,懂得展廳設計的方法,研究展廳設計的媒介,懂得新材料新工藝還不夠,更應帶具備較好地文學功底與修養,以便于在展廳策劃中能夠讓展廳空間更貼合主題,更富有情感共鳴,展覽才能深入人心。
1、早期展廳設計:
起源于傳統的展覽和展示活動,主要通過展覽物品、布局和圖文信息傳達信息。
2、工業化時代:
工業革命后,展廳設計開始與商品展示、廣告傳播等商業活動結合,重視視覺傳達和吸引力。
3、現代設計思潮:
藝術與工業設計思想的融合,展廳設計逐漸走向專業化和系統化發展。
4、數字化時代:
互聯網的普及和數字技術的發展為展廳設計帶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數字化展廳成為主流趨勢。
5、體驗式設計:
強調用戶體驗和互動性,展廳設計不再只是單向傳達信息,而是創造一種沉浸式的體驗。
6、可持續設計:
環保意識的增強推動展廳設計向可持續性發展,注重材料選擇、能源利用和循環利用。
7、跨界融合:
展廳設計趨向跨學科融合,與建筑、藝術、傳媒等領域結合,創造更多樣化、創新性的展廳形式。
展廳設計學科在不斷演變中融合了藝術、科技、商業等多個領域的元素,從傳統的展覽展示到數字化、體驗式和可持續的新型設計,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發展歷程。
玉涵堂即吳一鵬故居,俗稱閣老廳,位于閶門外廣濟路東楊安浜16號,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吳一鵬(1460-1542),明弘治六年(1493年)進士,累官至大學士,出為南京吏部尚書。故居現有房屋可分三路,南向,前臨小河(其西段已填塞),東近通關橋,過橋即山塘街。其正路偏東,第一、二進為樓,第四、五進是與兩廂連通的走馬樓。第三進主廳即"玉涵堂",面闊三間16米,進深六檁14米,扁作梁架,東西兩山墻貼磚細墻裙,青石鼓墩柱礎,軒敞古樸,尚屬明代遺構。除主廳外,均為清代建筑。
對青少年進行遠離毒品的教育是禁毒預防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禁毒教育展廳是面向全縣青少年和普通市民進行禁毒宣傳教育的公益性場所,為持續深入推進青少年毒品預防教育和“全民禁毒工程”工作,進一步加大禁毒教育宣傳力度,惠陽區9個鎮(街)陸續建立起禁毒教育基地,打造禁毒宣傳新亮點,筑牢全民禁毒防線。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某地區出臺《XX區推動鄉情陳列館建設工作方案》,力爭到2022年全區建成21個以上鄉情陳列館。對于鄉情陳列館的建設,其實是文化展示和保留的一種,充分展示農村面貌大改變、生產大發展、生活大提升的顯著成就,一個又一個鄉情村史陳列館建設起來,也成為了留給后代的寶貴精神財富。
12月12日,由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主辦,南方日報、南方+客戶端承辦的廣東網上紅色展館入駐兩個紅色展館——中山市博物館、潮州市博物館。
疫情防控期間,晉中市紀委監委暫時關閉警示教育中心并及時推出網上虛擬展廳,讓更多參觀團體及個人足不出戶便可身臨其境參觀展廳,接受警示教育洗禮,感受廉政文化熏陶。
我國最早的大型科技館是1988 年9月建成開放的中國科學技術館。此后,基于“學科中心”和“展品制”的科學中心模式的科技館開始在我國出現。科技館作為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科教基礎設施之一,對開展科普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校園中拓展科普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學生來說至關重要,近日,為貫徹節水優先方針,加強水資源節約保護,提高全民節水意識,長武縣水利局在縣實驗小學院內落地建成咸陽市首個節水教育展廳。
群眾文化活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于群眾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到婚嫁喪禮,小到穿衣吃飯,它們以各種形式滲透到人們的生活當中,在無形之中影響著群眾的文化生活。群眾文化活動可以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提取內核,內容豐富的群眾文化活動能更好地吸引群眾的參與,同時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弘揚作出實際行動。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動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移風易俗規范,作為全省婚俗改革實驗區,云城區婚俗文化展示廳是云浮市首個“石都文化”主題婚姻文化展示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