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營口市氣象局對舊址進行了修繕,按照“修舊如舊恢復原貌”,體現近代與現代相結合,文化與文物相結合,歷史與發展相結合的原則,打造成百年氣象站中最具歷史文化特色的典型站。同時在舊址院內新建了2677平方米的氣象文化廣場,對舊址文物保護范圍周邊環境進行景觀綠化。廣場內包含氣象觀測站、等高線景觀、百年降雨、百年氣溫等多處氣象主題雕塑,成為集宣教、科普、休閑為一體的多功能文化區域。
陳列館展示共分為兩個樓層,一樓主要展示營口百年氣象的第一部分世紀風雨,以時間為主線,從1861年營口開埠時英國領事將溫度計掛在城墻外觀測營口的氣溫,到1880年海關在營口建立了測候所,再到1904年第七臨時觀測所的設立,新中國成立前營口氣象的觀測歷史在一樓展廳得到了立體、完整的呈現。
二樓繼續展示了萬象更新和時代華章兩個部分,即新中國成立后營口氣象事業日新月異的發展以及在氣象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取得的豐碩成果,這兩部分主要是通過圖片和實物的形式進行展示。
預約方式:微信關注“營口氣象”公眾號,通過下方的“陳列館”菜單進入預約參觀界面,即可實現預約。如果因為一些原因無法到現場參觀,也可以在“陳列館”菜單點擊“云游展館”,讓您足不出戶就能瀏覽到陳列館中各個展區的全部實景。
文章來源網絡,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在線聯系刪除!
步入國家會展中心,穿過熙熙攘攘的人流,一眼便能捕捉到那座散發著濃郁英倫風情的展館——博柏利(Burberry)連續第四年在這里,于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綻放光彩。今年的展館設計,仿佛一座微型的英倫公園,巧妙地將傳統與現代交織,不僅為參觀者提供了一場視覺盛宴,更是對品牌深厚歷史與文化的一次深情致敬。
6月29日,歷經半年精心籌備、建設、優化的航空工業青云企業展廳正式落成啟用,公司領導與黨群工作部在展廳序廳舉行了新展廳的啟用儀式。
年度最猛的館深圳科技館新館強勢開館,坐落在光明科學城的深圳科學技術館于2025年5月1日正式開館!作為深圳“新時代重大文化設施”之一,深圳科學技術館建設用地面積6.6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2.83萬平方米。場館建筑以深灰色金屬外衣勾勒出“大飛船”造型,U型布局融合未來設計與自然生態,打造深圳科技文化新地標。
紀念館是為紀念做出突出貢獻的人或重大歷史事件而建立的紀念場所。它在聲、光、電、畫、物等諸多方面表達了事件的精神。寧陵縣第一個黨支部舊址——柳河破擊戰紀念館,豐富了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以及柳村鎮的歷史,有利于學習紅色精神并傳承紅色基因。
傳承中華名族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弘揚和培育地方特色文化是紀念館文化建設的生命工程,7月3日,瑤海區明光路街道全椒路社區精心打造的“雷鋒文化展覽館”正式對外開放。
吉隆坡中國文化中心、馬六甲歷史城區(雞場街)工委會及馬來西亞盛泰國際置業集團30日簽署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吉隆坡中國文化中心將在馬六甲設立展廳。這也是吉隆坡中國文化中心在吉隆坡之外的首個固定展廳。
疫情的爆發,線上展廳、云展覽越來越受到會展界的關注和重視,云展館具備相對完備的展示功能,能夠隨時隨地足不出戶就可看到想看的內容。本月14日,由江蘇省徐州市總工會牽頭組織策劃的“紅色印記·勞動最美”徐州勞模(先進)風采攝影展暨淮海經濟區青年書法名家邀請展云展館上線。這是徐州市總工會運用VR技術,在全省工會首家打造的720%uB0全景勞模風采主題漫游展。
羅湖美術館是羅湖區重要的公共文化機構,前身為“羅湖創意文化廣場”,建成于2007年,2017年2月,美術館正式作為政府公益性場館免費向市民開放。場館分為展館和戶外廣場兩部分,占地面積8698㎡,建筑面積3848㎡。現有符合國際標準的展覽廳6個,學術報告廳1個。主要開展各類展覽、公共教育、藝術收藏和學術研究等活動。常設品牌活動有深圳國際水彩畫雙年展、深圳國際攝影周、“雙城墨韻”書法聯展、“美的熏陶”系列公教活動等。
近日疫情在國內初步得到了控制,各省市也下發了針對聚集性活動的指導文件,指導意見中“采取預約、限流等方式,可舉辦各類必要的會議、會展活動等”,所以各大博物館也開始了線上+線下展廳相結合的方式開放給游客們,疫情的出現加快了博物館數字化進成,尤其那些還沒數字化的博物館等展館,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未來肯定是兩種方式相結合來提高游客不同體驗,目前,數字化技術已經在博物館及展覽館等諸多場所實現,而且效果很好,對于線上這種方式,來看看最近實施比較好的博物館,近日,經過近一年時間的籌備,濱海新區博物館順利完成數字化,虛擬展廳近日正式上線。體驗者用手機即可訪問濱海新區博物館的虛擬展廳進行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