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遺址是一種特殊的歷史文化遺產,蘊含了古代社會各方面的信息,那么如何針對遺址的保護,可增設遺址文化展廳,借助于遺址展示提供的場所,利用相關手段展示與遺址相關的傳統文化內涵,其有益于全面詮釋一個遺址的傳統文化特色,加深人們對考古遺址和相關歷史文化的認識。
漢陽陵帝陵外藏坑保護展示廳
大眾網·海報新聞東營5月24日訊(記者 唐夢琳 李娜娜)近日兩會熱點,“海北遺址就位于我們墾利區勝坨鎮海北村村北,有著重大意義和文化歷史。”今年墾利區兩會上,人大代表茍增友建議在海北遺址增設文化展廳,弘揚當地歷史文化底蘊。
據介紹,海北遺址位于墾利區勝坨鎮海北村村北,2006年4月11日上午,經村民茍增林等三人發現后報政府相關部門,后期進行了搶救性挖掘,出土了大量磚瓦殘片和陶瓷標本、少量銅錢,還有建筑構件及少量完整陶瓷器物。根據鉆探,結合出土物判斷遺址年代為北宋金元時期。前期,在文化部門的指導下,海北遺址考古發掘已經完成了兩期。第三期海北遺址考古發掘將在2020年開工,遺址的發掘將對研究宋元時期瓷器貿易、古港口、古海岸線變遷、大清河、古濟水河道變遷等有重要意義,為海北遺址做為海上絲綢之路連接點提供有力實證。
勝坨鎮海北村海北遺址考古工地現場
然而,在前期發掘過程中發現的文物大都被收藏在墾利博物館,并沒有讓歷史文物真正走入當地群眾生活,讓歷史文化沁入當地百姓心田。
對此,茍增友建議:一是政府相關部門應當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等方式建設海北遺址文化展廳,把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物收藏在當地展廳,讓當地百姓能夠更加清楚的了解歷史文化;二是支持當地發展文化旅游,讓更多地人了解海北文化,讓文化走出去,讓文物活起來;三是要加強文物的保護力度,通過讓專人維護、專人管理等方式加強海北文物的保護,確保文物在展覽的過程當中不會受到損壞。
圖文來源網絡,文章節選《兩會聲音|茍增友:建議增設海北遺址文化展廳 弘揚傳統文化》,轉載是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在線聯系刪除!
建設防震減災科普館,對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的生命安全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傳統的科普館都是展示科普知識、現象和原理,然后通過圖文講解板向觀眾傳達防震減災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這種靜態、單一的展示模式缺乏情調和可操作性。觀眾看著整個展廳,還是覺得災難離自己很遠,沒有形成防震減災的意識。設計防震減災科普館需要考慮多個方面,包括展示內容、展示形式、空間布局等。
安全是核能和核技術發展的生命線,4月13日,廣西首個以“中國核安全觀”與“核知識”為主題的科普展廳——“核與核安全展廳”在柳州市揭牌開館。該展由廣西地礦局主辦,柳州市國家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等單位協辦,廣西三〇五核地質大隊承辦。
為何只有人類發展出了如此高的智能?我們離掌握人腦的工作原理還有多遠?我們如何逼近人類大腦與人工智能的極限?....近日,位于上海浦東世紀公園邊的上海圖書館東館竣工開放,由天橋腦科學研究院(TCCI)聯合上圖東館共同打造的主題科普展廳“追問大腦”也同時開幕,儼然已經成為上海新的網紅打卡地。
隨著信息時代與數字社會的持續演進,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極大地提高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和效率,全球博物館行業都以各自路徑探索,攻克一道道難題——如何通過數字方式更生動鮮活地介紹文化遺產?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技術如何促進知識創造?如何在缺少工作人員的情況下可持續地運營數字化服務?博物館“數字化”,路在何方?在這一重塑場館體驗、拓展全新功能的行業激流中,英國、德國的博物館立于潮頭。
沉浸式展廳,用沉浸式科技對企業進行展示的方式方法及策展思路方案,線上線下整合傳播的一種新型企業展館形式,更大的達到提高公司整體知名度的效果。5月11日上午,地處佛山季華路CBD中心的鳳鋁大廈正式啟用。鋁型材行業首個沉浸式展廳落戶佛山,為鳳鋁的全球化布局帶來新展望。
小昆山稻米加工廠繼去年8月完成一期工程,近期,包含農產品銷售展示廳和稻米文化展示廳的二期工程也已基本完成。在位于一樓的農產品銷售展示廳,只見小昆山地產大米、有機蔬菜、大閘蟹、米糕等農產品應有盡有,四鰓鱸魚、團頭魴、松林豬肉等松江名優農產品也是琳瑯滿目。
11月16日,市中區非遺展覽館在市中區凌家鎮大灣村開館,標志著內江首家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展覽館正式對外開放。
6月29日,陳嘉庚紀念館發布臨時展廳將于7月1日起恢復開放的公告,現將有關事項公告如下:
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是展示和銷售具有本地特色的優質農產品的場所。線下農產品展銷中心建設對當地群眾服務,線上可以針對性全國銷售,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現代農業銷售方式。佳禾米業有限公司的400多平方米的農產品展示廳,按照農產品類別分為富硒水果展示區、家禽水產展示區、特產展示區、糧油展示區等七個展區,匯聚了全縣23家企業和合作社的130余種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