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展廳】中國首家稻米博物館
2014年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建成了“中國稻米博物館”,這是中國首家稻米博物館,我們可以通過博物館的展示了解稻米歷史和稻米科技知識。
中國稻米博物館位于廬江縣臺灣農民創業園的核心區,主要有中國稻米博物館、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和現代農業設施觀光園三個部分,其中中國稻米博物館占地20畝,建筑面積7000平方米。全館由稻米之門、主館南樓和尾廳北樓三棟主體建筑組成。內有展品12000余件,運用聲、光、電技術,圖片和實物等多種形式,展示稻米歷史、了解傳承稻米文化、普及稻米知識、宣傳稻米科技。
中國稻米博物館館名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親筆題寫,博物館主要設立四個展廳:
第一展廳主題是“帶你認識水稻”。介紹稻米的基本知識,包括世界水稻的種植分布及產量和其變化情況,以及關于水稻的一些科普知識和歷史常識。這一展廳最主要的是世界水稻標本展示區,向人們展示28種國外稻種和22種國內稻種,以及廬江縣內普遍栽培的28種水稻品種。
中國首家稻米博物館
第二展廳主題是“民以食為天”。主要向人們展示了用稻米制成的特色食品,重點介紹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也介紹廬江當地的米餃、小紅頭等特色食品。
中國首家稻米博物館
第三展廳主題是“現代化水稻生產”。主要介紹現代化水稻生產所取得的成就及一些高科技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中國首家稻米博物館
尾廳主要呈現的有兩個展廳:“美好新農村”展廳以一系列的豐收場景表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貌;“領導關懷”展廳則反映了歷代領導人對農業的重視。
中國首家稻米博物館
“中國稻米博物館”不就通過展覽了解知識,這里還有養生百粥坊、小米酒作坊,米糕、年糕小作坊,燒飯器具展、農家活體驗、稻草秸稈編織等,通過這些可以參與稻米制作、體驗娛樂等文化活動項目。
近年來,中國稻米博物館先后獲合肥市校外素質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研學旅行實踐基地等稱號。
文章來源:官方平臺,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在線聯系刪除!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2月16日,伊寧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建成,即將于近期開放,填補了伊寧縣非遺保護設施的空白,成為非遺項目的“數據庫”和展示伊寧縣文化形象與文化底蘊的窗口。
稅史文化展廳通過實物照片展廳陳列、電子文件網絡展示、文字解說圖冊匯編等三種不同的形式,從不同的角度,對不同的受眾,全面展示稅務文化厚重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文化魅力,近日,長春市稅史文化展廳開展,62塊展板、157幅圖片,3萬余文字,4.8萬字的解說大綱、30件稅史文物,反映了我市稅收百年發展曲折而輝煌的歷程,記載了我市稅費服務升級和稅收法治建設的成就。據記者了解,自2014年起,國家稅務總局長春市稅務局挖掘、整理了長春稅收百年發展歷史資料。
中國移動發布《5G垂直行業應用白皮書》,深入解析5G賦能V2X自動駕駛、飛聯網、智能電網、工業互聯網、遠程醫療、智慧校園、城市綜合治理、高清行業視頻等8大垂直行業應用,探索5G時代各行業的應用場景、解決方案和發展趨勢。
愛情是永恒的主題,中國愛情博物館展覽旨在通過豐富多樣的展品、創新的展陳形式以及沉浸式的體驗,全面展現愛情在不同文化、時代和個體中的多元面貌,讓觀眾深入理解愛情的復雜性與美好,引發情感共鳴,同時為人們提供一個反思、慶祝和展望愛情的空間。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檔案工作、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教育引導全區各族干部群眾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西藏自治區檔案館以西藏地方與祖國關系史為主題,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精心策劃布展了“中華盛世鑄就輝煌 雪域瑰寶鑒古興今——西藏地方與祖國關系史檔案文獻展”,展出館藏精品檔案365件。2024年4月8日,線上、線下展覽正式開展,歡迎社會各界組織、干部群眾預約參觀,走進檔案文獻展,沉浸式感受檔案文化的獨特價值。
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消費者對感官體驗需求的不斷提升,汽車零售業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建立有競爭力和強互動的汽車營銷渠道勢在必行。捷途智慧展廳不僅可以滿足客戶對空間視覺審美的需求,同時也將通過萬物互聯驅動汽車新零售業態的發展。
今年以來,泰州市博物館加快智慧化升級改造,以公眾服務需求為核心,用多維展示互動形式,實現公眾與博物館藏品的高度交互,為社會公眾提供無處不在的文博服務,吸引了越來越多市民線上參與、線下“打卡”。
1月12日,淥口博物館正式開館,該館是楊得志故居文旅綜合開發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淥口區第一座博物館。
近日,太倉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展廳首次亮相,科普垃圾分類知識,演示建筑垃圾收集,運輸與資源化處理,展示各類建筑垃圾合理處置利用的實例,鼓勵市民群眾將綠色環保生活理念貫徹到日常行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