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文物古跡活化利用25個典型案例之一——龍崗區寶龍街道大田世居(大田匠作文化村)已于近日開門迎客。
據了解,大田世居的核心——大田木作博物館是全國首個創新型體驗式木作博物館,建筑面積1000余平方米,展廳面積800余平方米,將收藏1000余件明、清至民國初期的傳統木作工具。館內分為“匠·識木”“作·善工”“品·木藝”“傳·匠德”四大板塊,涵蓋木作歷史展、木作原料及工具展、木作流程展等多個展區,以及榫卯體驗、多媒體沉浸式體驗、木作工坊體驗等多個體驗空間,目前已免費對外開放。
文章來源:官方平臺-深圳之窗《2020深圳龍崗區大田木作博物館免費開放詳情》轉載內容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在線聯系刪除!
近年來,逛博物館成為一種文旅新時尚。隨著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日益完善,除了故宮、國博等“國家館”和位于大城市的省、市級博物館人氣火爆,不少縣級博物館也開始人頭攢動、一票難求。
今年這個春節,原本接客量巨大的全國各地博物館相繼關閉線下展館,取消多項原定在春節期間推出的文化活動。在無法出門的日子里,除了捧著手機刷微博、煲劇、打游戲、發呆之外,還能干什么? 杭州多家博物館(浙博、浙美、國絲館、自然博物院)因地制宜開展了線上展覽、展示,足不出戶,不僅重磅大展看個夠,有的還打包了一年的精彩講座,向社會公眾提供安全便捷的在線服務。
為何只有人類發展出了如此高的智能?我們離掌握人腦的工作原理還有多遠?我們如何逼近人類大腦與人工智能的極限?....近日,位于上海浦東世紀公園邊的上海圖書館東館竣工開放,由天橋腦科學研究院(TCCI)聯合上圖東館共同打造的主題科普展廳“追問大腦”也同時開幕,儼然已經成為上海新的網紅打卡地。
根據疫情防控工作需要,為切實保障廣大群眾的健康和安全,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化館、河南省美術館、河南省圖書館、河南省少年兒童圖書館、鄭州大劇院等多個市內文化場館均已臨時閉館。具備開放時間將另行通知,公眾可關注各場館微信公眾平臺獲取最新信息。
刺繡是民間傳統手工藝,除了蘇繡、湘繡、蜀繡和粵繡四大門類,滿族民間刺繡也是其中一種。吉林省博物院數字展廳上線了“錦繡吉祥——藏滿族民間刺繡展”,展示滿族民間刺繡的魅力。
特色農產品展示中心和展廳的設計和建設,幫助優質農產品“走出去”、促進農產品流通、樹立企業形象、拓展招商引資渠道、宣傳優勢名牌農產品、引導企業和農民通過媒體宣傳的方式,通過展館宣傳自己、大力提升知名度、促進當地農產品企業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5月19日,武漢市江夏區開展慶祝第12個“中國旅游日”活動暨“江夏有禮”展廳啟動儀式。首期,30多個獨具特色的文創商品齊聚一堂。
博物館線上展廳,通過"虛擬+實體"相結合的方式,讓參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文物的歷史氛圍。在數字化的時代下,人們可以通過網絡、手機等途徑進行觀看和互動。觀眾可以在線欣賞文物高清圖集、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還可以通過語音講解功能,聆聽專家對文物的介紹和解讀。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當天,“藏典云滇——云南珍貴古籍展”線上展廳正式上線,將隨時隨地為瀏覽者提供全場景的展覽。
為助力湘贛邊區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11月11日,由物業公司黨總支、長沙市學士街道學安社區黨總支、株洲市攸縣駐長沙流動黨總支以“六聯五振興”為目標,共同打造湖南省首家小區內的鄉村振興展廳——“信·和”攸州鄉村振興展廳正式亮相。
虛擬展廳的出現帶來了創新型的學習方式,不僅僅是通過網絡可以隨時隨地瀏覽,也可以教學使用,近日,8月24日,長沙市芙蓉區馬坡嶺街道錦林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聯合同行者社工開展了“長沙記憶——走進馬王堆”傳統文化宣傳活動,邀請了省博物館講解員講解馬王堆漢墓的文化知識,通過云展廳,創新的向轄區內30多名青少年傳播馬王堆漢墓的文化知識。